2)第一百四十二章 - 渡过大河_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向公孙氏迁往北方的部族,以及姜由新控制的姜氏部族输出太昊文明。

  但大河的阻隔,会使得太昊和少昊、大元诸城的物资和技术往来大大受限,特别是金属制品地缺乏了将严重制约太昊地发展。更谈不上大规模地向北方各族传播技术和文明了。

  怎么办?

  我苦笑了一下——难道用我才发明的木筏子?

  这东西全靠木材身的浮力载重,加上形状很难加工,在水中的阻力较大,划起来十分费力。运送少量地人和物资还不是太困难,但要运输大宗物资,特别是还有怕水的粮食,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两天以后,两队骑兵按约定回到了出发点。

  比较起来,我们的出发点已经是最理想的渡河地点了,其他的地方要么窄而水急,要么水平稳而宽得没边,根本看不到对岸的一点迹象。

  没办法了,当前紧要的事情是和对岸取得联系,再想办法运送物资。

  铁!我现在迫切地需要铁!

  有了铁,就能造出锯和钉,就能制造出高精度的薄板,就能造出船。

  到那时,谁还怕这样的河!

  但现在对我来说,大船还是YY的产物,现实点讲,恐怕只能先造几个木筏子了。

  这一次我让几名骑兵速回太昊城,叫木驼带上大批木匠,并带着工具赶到大河边。而我们留下来的人则利用手中有限的工具,先建立一个简单的“码头”。

  数十柄铜斧和石斧同时投入工作,在周边的森林里伐下大量木头,用马拖到河边。停泊筏子不需要“深水码头”,只需要在河边树起一些木桩子就行了。大量伐木是为了在河边建设一个临时基地用的。

  七天后,上千根圆木堆积在大河岸边,而木驼也及时带200多匠人赶到。

  一个边长近200米的小型“寨子”在大河边迅速成型,两天内,作为墙的木桩上都缠上了藤条和横木,让寨子内的人有了一点安全感。

  到8月底的时候,大河的水已经渐见消退,我们的寨子面对的河面已经退去了近500米距离,虽然仍是看不到边,但已经可以预见,数月后的深冬时,这段河面将会变得很窄。

  但我却没有耐心等到数月以后了。

  三个多月没有得到铜锭,也没有对岸的任何消息,让我心急如焚。

  十来个木筏子已经造好,五十名新改造的“水兵”也已经在岸边的木头上练习了三天的划桨动作,掌舵的“水兵”也接受了基本的理论培训。

  这些天来我发现地最大的问题,是所有的“水兵”都和我一样——根本就不能下水(汗!)。

  所以我得为每一位“水兵”分别进行“水上安全教育”,我可不想让骑兵一变成水兵就姓“沉”名“到底”了。

  主要的安全措施还和以前一样——将“水兵”们捆在筏子上。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选择比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