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八章 城市规划_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建筑过程中,还得建设较为畅通的石材建筑的排水网和公共通道。

  当然还得有公共绿化带和一个小型的“人民公园”。

  在YY了很多天后,我决定先建设军队和俘虏住地。

  不能让建设者们总在极差的条件下生活和工作。

  土鲁接受了这个重大的任务,他要在这里实施我的设计方案,我让他按先军营——再匠作与商业区——后主建筑群——最后是居民与文化卫生区的顺序进行建设。

  这个工程的周期是比较长的,总规划面积达到我们原来村子的四倍,所以在安排完工作后,我就放手让土鲁去做了。我得回村去完成其他的工作。

  女儿两个月没看到我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毕竟才一岁零10个月,不过很快就熟悉了起来,原来学的“普通话”也没忘记。

  “爸爸,来!”

  “爸爸,坐!”

  “爸爸,吃!”

  不断的对我发号施令。

  梅梅的普通话要进步得多了。

  “老公,要回家。”

  “老公,要吃饭。”

  “老公,要睡觉。”

  □□□□□□□□□□□□□□□□□□(删去60字,梅梅能认的字不多。)

  这让我对开展普通话教学有了一点信心。

  不过对上一届学生的认字考核就让我对前途不大看好。

  两三个月的学习中断,这批“学生”除了木青居然还有进步外,其他的学习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看着一张张咬牙切齿的老脸和小脸,我还是决定继续我的“教学计划”。

  土土那边则在我的要求下,开始扩大陶窑的规模,在新“村”——已经具有了城镇功能——建成以后,他的陶器对凝聚人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到了需要量产的时候,同时在尺寸方面也要做得更大,高度超过一米二的瓮就是我要他特别烧制的器之一。

  将来在我们村子主体上搬迁后,旧村子将是主要的“精品陶器”生产基地——我打算把基本的陶器生产技术扩散出去,但在新品、精品和大型陶器方面,保持一定的技术优势。

  新城镇的建设完成以后,人口的集中不再需要以陶器来完成了,功能多样化的城镇能够产生一定的辐聚交应,人们可以在这里互通有无,各取所需,自然会有人愿意来入住。

  人口进一步增加,则分工会更加细致,产生更多的技术和知识。

  我让土土制作大型的陶瓮还有一个用途——储存粮食。

  短期的储存可以用木板仓解决,可是要长期保存,如达到一年或以上,要达到防虫、防水、防腐等要求,就必须采用更好的储存手段。

  夏商时代,官方的主要手段也是采用陶器。

  周朝以后才开始采取在地下挖深坑的“地仓”——在山岭的顶部挖空出地坑,再进行必要的表面硬化,不会漏水。

  但以我现在的产量,以用我即将要推动的“私有土地”制度来看,一米2左右,能装大约200斤粮食的陶瓮应该能满足一时之需了吧。

  再过一个月,我的第二季粟就该丰收了,从目前长势良好的情况看,亩产将达到去年的两倍以上——那就是超过20万斤粮食啊!

  在不狩猎的情况下,这些粮食也足以支撑全族——不含俘虏只有800人——近一年的食用啊!

  当然那是不太现实的,狩猎还得进行。

  另外相当一部分粮食,我将用于满足我在新城外面进行“示范农业”所需。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