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五十九章:剑有双刃,事有利弊_从宗正寺走出来的千古一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廷是何模样。

  边藩诸王纵使真有异心,也绝不敢在局势尚未明朗亦或者尚未‘彻底混乱’之前有所轻举妄动。

  毕竟,第一个公然站出来之人,往往会成为众失之的。

  若通俗些,那便是枪打出头鸟!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正德帝勒令边藩诸王出兵漠北一事,自一定程度上可称得上是阳谋!

  若藩王得令后,所派士卒皆为‘老弱病残。’

  那么朝廷必然会以此为借口,将那藩王标榜为‘众失之的。’

  到了那时,正德帝便可名正言顺地吞并那‘众失之的’藩王的一切。

  若藩王得令后,所派士卒皆为精兵悍将。

  那么对于正德帝而言,便无异于双喜临门。

  一来,其可借藩王之力攻伐匈奴,进而缓解朝廷大军自身面对匈奴时的压力。

  二来,其可借匈奴之力,为其行削藩之举。

  可以说无论是藩王的精兵悍将消耗匈奴兵力,还是匈奴兵力消耗藩王的精兵悍将。

  对于正德帝而言都是一喜闻乐见之事。

  思及至此。

  许奕嘴角的冷笑愈发地深邃起来。

  ‘凡事都有两面性。’

  ‘正德帝这类似于阳谋的算计虽能缓解一时局势之痛。’

  ‘但其此举必然会为以后埋下祸根。’

  许奕身躯渐渐放松,心中低声喃喃道。

  纵观其前世历朝历代的削藩之举。

  仅仅只有一例兵不血刃成功削藩的桉例。

  在许奕看来,其之所以兵不血刃地成功削藩,最大的根本原因便在于中枢朝廷的强大。

  中枢朝廷越是势强,则藩王越是势弱。

  若中枢朝廷越是势弱,则藩王越是势强。

  此乃铁律也。

  在许奕的记忆中,前世历朝历代除此例兵不血刃削藩外。

  余者削藩之举,皆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如前世西汉时期的景帝削藩,便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晁错为了加强西汉中枢集权的通知。

  上奏汉景帝行削藩之举。

  因此激起了以吴王刘鼻的强烈反对。

  此后吴王刘鼻串通胶西王、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东王等六王,打出‘请诛杀晁错,已清君侧’的旗号举兵叛乱。

  汉景帝无奈之下只好处死的晁错。

  然,汉景帝处死晁错之后,吴王刘鼻依然拒绝接受朝廷诏书。

  进而自立为‘东帝。’

  被逼上绝路的汉景帝被迫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前往平叛。

  最终历时三个月彻底平定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虽仅用时三个月便被平叛,但此后恢复民生却足足用了数年之久。

  又如此后最为强盛的大唐帝国,亦是倒在了削藩之路上。

  唐玄宗在开创了‘开元盛世’后,为了继续扩张疆土、巩固边防。

  先后设立了河西、幽州、剑南、朔方、河东、安西、北庭等十大藩镇。

  此十大藩镇的权利虽小于西汉时期的藩王。

  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