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_重生之科技致富手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此时,人们对于摆摊的抵触,归根结底还是传统观念的问题。

  平海市所在的是北方大省海右省,人们的观念,比起南方省份来说,还是保守了不少。

  在八九十年代,人人都想吃公家饭,端上铁饭碗才有面子。

  在农村,则是人人都想要城市户口,进入工厂或者是到公家单位坐办公室。

  就算谁靠干个体发了家、成了万元户,在旁人眼中,社会地位也不算高,不如有编制在身的那些人光荣。

  没有工作的人,则被视为异端、盲流。

  这种情况下,就更别提摆摊了,那简直是能丢光祖宗脸面的行为。

  就算是没有工作的社会闲散人员,也很少有人愿意出去摆摊。

  上一世,赵德彬好歹也是大专生,那个年代大专生都是社会精英。

  后面他到了技校当老师,也是有编制在身。

  他是文化人,当年的技校是只有城市户口的孩子才能上,里面不乏高干子弟,和后世的技校完全不一样,算是很好的单位,再加上赵德彬技术过硬,经常被别的单位请过去解决问题,走到哪里都会被叫一声“赵老师”,所以,赵老师对于摆摊这种不入流的营生,那叫一个嗤之以鼻,自然也就从来也没去了解过。

  他现在脑子里那点微薄的印象,还是道听途说来的,也就是知道有这么回事。

  具体摆摊卖什么东西能赚到钱,又是从哪去进货,赵德彬是一概不知。

  但是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有了大概的方向,凭着他后世的阅历,那些细枝末节都会船到桥头自然直。

  不得不说,赵德彬这个人有一点不好,就是文人脾性太重,有些读书人的清高,放不下身段。

  在九十年代初期,赵德彬维修进口电视、摄像机的水平,在整个平海市都小有名气。

  那时的进口家电多半来自倭国,以东之、日笠、索呢为主,基本都是电视机和摄像机,维修费用动辄几千,本土很少有人会修,动不动就要返回岛国本土修理。

  赵德彬就是平海市里为数不多的,那几个精通维修进口家电的人之一。

  甚至这些品牌的经销商,有时都要请赵德彬去修。

  因此,陈文仪就希望赵德彬能靠上门维修挣些钱。

  上门维修进口电视的费用至少是两三百,五六百也不算多,这么多钱都抵得上赵德彬大半个月,乃至一个月的工资。

  没想到,赵德彬去维修了几次之后,再说什么都不肯去了。

  原因是他总觉得上门维修有点低三下四,面子上挂不住,感觉丢人。

  陈文仪怎么苦劝都无济于事,为了这事,两个人还吵过数不清的架。

  要知道,那个时候,赵德彬和陈文仪还窝在出租房里。

  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陈文仪迫切地希望能给两个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然而,纵使陈文仪使劲浑身解数,都没能让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