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你要报五道口还是圆明园啊?_重生之科技致富手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会,是班主任于老师和整个赵家最焦虑的时候。

  当赵德彬在申沪忙得头打脚后跟的时候,于老师在平海也没闲着。

  除了教学之外,于老师没少蹬着三八大杠,顶风冒雪,穿越整个县城,来到赵家沟,给赵德彬同学做家访。

  家访的主旨只有一个,就是催赵知学和韩义华赶紧让赵德彬回来上学。

  于老师之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五百四五十分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分数,可以说是“兴许能上一本吧,兴许又不能”。

  往年的一本线,都在550左右,可能左也可能右,赵德彬这个分实在是不保险。

  如果赵德彬能把成绩稳定在560以上,那么填报海右大学,才比较有把握。

  550分想上海右大学,有点悬,报个好一点的二本才是稳妥选择。

  在海右,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在本省上大学,海右大学是首选。

  假设,赵德彬的第一志愿填了海右大学,等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即便分数只差一分,也不会被一志愿录取,直接滑到末流二本。

  录取分数线也有大小年,上下分差很大。

  谁也不知道自己最后考得好不好,万一发挥不好,或是分数线涨了,滑档的结果就是复读或回家种地。

  即便是尖子生,在填志愿时也会求个稳妥,一般都是选比自己平时成绩低一档次的学校。

  后世,赵德彬所在的电子科研所里,可以说是卧虎藏龙,不少同事是当年县、市的高考状元。

  然而,这些状元,考试前填的志愿没一个是top2。

  究其原因,还是为了保险。

  举两个例子:

  有一位同事是登州市下辖县高考状元,出来的分数可以上top2,可考前填的志愿是镐京电子科技大。

  另一位同事考的分是地级市高考状元,志愿报的却是申沪交大。

  这一回,好不容易,于老师和家里人盼回来了赵德彬。

  他也不负众望,下学期一开学就考到了580,这让于老师和家里人喜出望外。

  这此时,填志愿的分歧已从“海右大学还是二本”变成了“海右大学还是午汉大学”。

  以韩义华为代表的“海右大学”阵营,和以赵知学为首的“午汉大学”的阵营,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辩论。

  战况之激励,堪比鹰酱总统选举。

  这两个阵营直到最后也没争出个结果,因为赵德彬考到了590。

  相应地,这个甜蜜的烦恼变成了“top2貌似……也能想一想哈?”

  不过,大家还没烦恼多久,预考成绩就出来了,赵德彬考了612。

  面对这个分数,于老师和韩义华笑得合不拢嘴,赵知学也背叛了“午汉大学”阵营。

  一家人商量来商量去,为了这事,韩义华还给赵德青发了好几封电报,每个人在纠结,到底是“五道口”,还是“圆明园”?

  无论是什么学校、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