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下何人不通同_水浒新秩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岁,正是“而立”之龄已过,即将到达“不惑”的人生阶段。

  三年前,大同第一次讨宋,其人尽散家财,招募了三千壮士便匆匆进京勤王。

  那时的李孝忠还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热血青年,满脑子都是报效朝廷的忠孝节义和好男儿建功乱世的壮志豪气。

  但经历了三年的风雨洗礼,尤其是见识了大宋两朝君臣的昏聩无能之后,其人虽然仍不忘建功乱世的初衷,却早没了当初的热血和激情。

  至少,李彦仙再不可能轻易离开秦凤路,并将自己辛苦拉出的大军交给某个无能相公无端白白消耗了。

  这三年的生死考验,也让其人学会了从利益角度看人看事。

  同军前年灭宋取得京西两路和荆湖北路江北之地,去年灭掉夏国又控制河西。

  若是再攻下秦州的话,就能继续西进拿下岷州,进而截断川陕两地的联系,堵住泾原路和熙河兰廓路宋军的退路。

  正常情况下,曲端如果有余力,应该会为了后路着想,全力援救秦州。

  谷/span但问题就出在“后路”上。

  “募西人守陕地”的西军从成型开始,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独立性。

  高级将校几乎全在本籍的泾原路兵马地域性极强,而几乎由李彦仙一手重新拉起的秦州兵马则是独立性极强,二者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朝廷兵马。

  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即便手握钱粮和人事大权,也只能以“大义”支使根基相对浅薄的知熙州事刘锜,而对曲端和李彦仙两部,则只能以利相诱。

  不管朝廷承不承认,曲、李二人都是事实上的乱世军阀。

  不同的是,最先响应《伐夏檄文》的曲经略为自己预留的“后路”明显更多,而早早将家人都接到了秦州的李经略将自己的“后路”定在了秦州。

  曲端不是没可能救秦州,但指望其人冒着拼光麾下兵马的风险救秦州却绝无可能。

  因为军阀的力量来自于麾下的兵马,有钱有兵的军阀才是真军阀,丢掉了手中兵马的军阀狗都不如,即便提前准备再多的“后路”也白搭。

  但大敌当前,这些话却是不方便讲给麾下将士听的。

  李彦仙收回思绪,看着身旁翘首以盼的将士们,当即振奋精神,高声喊到:

  “同军围城之前,本帅就已传信熙州和渭州(因泾州过于靠近同境内,缺乏防御纵深,曲端将治所移到了渭州),援军已经在路上了。

  陕西一家,曲经略、刘知州若是率大军来救秦州,我等也要戮力,不能让同军打援的企图得逞。”

  仿佛是为了印证其人的讲话,东北方向同军两营之间突然杀出一彪人马,引得成纪守卒一阵骚动。

  “援军?”

  “真的是援军!”

  “相公快看!”

  李彦仙身材高大,不用吕圆登手指,也能看大军疾行扬起的烟尘。

  看烟尘的规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