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四章 给诸葛亮上一课_三国大航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腿感慨道,眼睛还盯着那个看起来折成三段的竹箸不放。

  “哪里,哪里。些许小道,何足挂齿。”孙绍谦虚还了一礼,又诚恳的说道:“绍生也幸,仰先父遗荫,承叔父照顾,衣食无忧,才可以静观天地,略有所得,将军公务繁忙,却有这样的造诣,实在令绍汗颜。贤夫妻悟性过人,虽粗衣蔬食,却能坐而论道,亦人生一快也。”

  诸葛亮看了一眼黄月英一眼,心有灵犀的笑了。孙绍说得虽然不尽然,但是他们互相欣赏,却是一点也不差的。

  经此一试,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不少。诸葛亮夫妇对机关术的研究非孙绍能比,但是孙绍在理论上的认识高度,也非他们能及,而且和葛衡那样的技术能手呆在一起那么久,孙绍多少对机关术还有一些了解的,同样的东西,他理解得要比诸葛亮夫妇深得多,偶一语及,便让他们惊为天人,叹服不已。

  诸葛亮学问好,但是他对世人所崇尚的经学并不推崇,在读经这个问题上,他和孙绍有相近之处。除了平生几个好友,他并不被大部分人能认同,就连刘备在内,只是认为在他政事上比较勤勉,在计算之术上有过人之处,但并不认为他是如何的出类拔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和死去的庞统相比,可能还不如庞统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他重视技术,在别人看来是沉迷于小道,却忘了圣人的教诲,而他对那些动辄圣人如何如何的儒生——比如许靖也是十分反感,虽然不会表现在脸上,但也是很少交结。今天难得遇到一个和他在技术上有共同语言的孙绍,他顿生知音之感。两人相谈甚欢,直到诸葛均提着酒肉回来,他们才意犹未尽的打住了话头。

  同样听得入神的黄月英这才发现午时已到,可是自己的午饭却还没有准备,连忙告了罪,赶到厨房去安排。孙绍也不介意,有一搭没一搭的和诸葛亮扯着闲话。

  诸葛亮感慨不已,他自幼聪明过人,不屑于做一个读死书的人,而是以经世致用的心理去读书,他从书里得到的东西,远远超过普通人。虽然说书上得来的东西和实际还有一些距离,但是他的距离要近得多,所以他能很快的熟悉了政务,以最短的时间成为一个优秀的内政人才,朝着他出将入相、功比管乐的目标迈进了一步。他觉得自己是脚踏实际的,不是儒家经典里那样虚无缥缈的道,他觉得自己领悟到的道,是超人一等的。

  可是今天他面对着孙绍,却发现自己的信心有些动摇。

  一滴水中,居然还蕴含着这么多的道理,居然和琉璃珠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居然和墨经上的两句话有些如此奇妙的联系。他自认思维精微,可是也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校尉见识过人,亮自愧不如。”诸葛亮举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