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百三十六章 可怜的朱文奎_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定的武学基础,一是为身体,二是为国事,三是为国家。

  皇子习武,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不说入关的那个朝代,四五岁时日日不间断修文习武,一年只有五天假,就说宋代,皇子教育中也有武事。

  别看宋代重文轻武,但人家在皇室的教育中,也重视文武兼备。比如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十三岁的时候骑马射猎,一箭命中,要知道涉猎不是射靶,没有几年功夫打底,怎么可能射中?

  在宋真宗时期,更是要求宗室子弟学习骑射,甚至宋真宗还亲自去检查骑射功课。哪怕是南宋时期,皇帝也会设置射堂,方便皇子与宗室子弟习武。

  再说了,对于太子的官职设置,有三师、三少,三师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少自然不是某个人,而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太子太师负责教导太子习文,少师协助。太子太保负责保护太子安全,少保协助保护太子安全。而太子太傅、少傅,主要负责的就是教太子习武。

  没错,朱文奎还没被立为太子,刘长阁也不是太子太傅或少傅,但并不影响朱文奎接受教育。

  爷爷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那就抓吧……

  吃点苦,锻炼锻炼身体也不算啥,老朱吃的苦还少吗?老四也没少吃苦,谁还没一点本事,就连朱允炆这种后天体弱的,现在也能开个二斗力的弓了……

  二炮局。

  后湖中出现了一个孤岛,这是人工填湖造出来的,岛不大,方圆不过十丈,一个加速度冲刺就能掉到湖里去了。

  这座岛名为万户岛,是陶增光起的。

  陶增光自从进入二炮局,因进献《火箭书》有功,被二炮局赏赐,陶增光推辞了赏赐,要了一座小岛,朱允炆答应了。

  后湖本就是挖出来的,填一个岛还是容易,无外乎石头为基,再逐渐填土,简单。

  陶增光的加入,为二炮局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炮局的神机炮是优秀,射程远,杀伤力大,但也有着一个很大的问题,炸膛率有点偏高,一百门神机炮总会有五六门经不起试验炸了,一旦炸膛,就很可能损伤到测试匠人……

  陶增光很仔细,通过研究优良神机炮与炸膛神机炮的特征,然后去了铸造房蹲了几日,提出了一种“望闻问切”法,作为神机炮的检测标准。

  望,指的是观察,查看铸造神机炮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炮管内部与外部。

  闻,指的是听,通过小锤敲打神机炮的炮管,听其声音,若听到异常音,不同于优良神机炮的,则视为铸造出了问题。

  问,是询问铸造人员,铸造环节,冷却时的状况。

  切,是亲手去摸,感知炮膛内部有没有毛刺、凹陷、裂纹等缺陷。

  凭借着这一套标准,陶增光可以清楚判断哪一门神机炮是劣质、容易炸膛的,后来二炮局拿去测试,但凡陶增光挑中的必经不起十炮便会炸膛,二炮局上下对其敬佩不已,并将这份标准普及开来。

  陶增光的贡献远不是一套标准的问题,他认为,神机炮的作用有限,大明需要开发更多特殊的火器,开发一些更轻便的火器,最好是一个人能扛着走,到地方就能用的……

  二炮局拿出了地雷与手榴弹,陶增光连连称赞,当得知有些想法出自于朱允炆时,不由惊叹。这个肯定了飞天的人,竟然对火器也有着极高的认识。

  也是,整个二炮局有今天,都是朱允炆组织、设计与运作的结果,听说火药的改良,还是朱允炆亲手做的。

  但对于地雷与手榴弹,陶增光试验了很多次之后,依旧感觉不满意。

  地雷这玩意就适合埋在土里等人来踩,如果对方不走这一条路,那不是白埋了……

  还有手榴弹,这玩意有点沉,自己只能丢个二十步,军士大概能丢个更远,但这个距离对敌是不是太过危险了?

  如此火器,不足以普遍应用,距离和条件都有限。

  陶增光开始了埋头苦思,为的是打造一种低于神机炮,但超出手榴弹之间的一类武器,而这类武器,将更能适应的战场,说打就打,说走就走……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