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九十七章 初步的良性发展轨道(2)_大明政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家,这是县衙对他们的肯定。

  捐银源源不断的进入府库,诸多的票据,也源源不断的印制出来。

  腊月本来就是销售旺季,江宁县的商贾,忙的不可开交了,他们发现,不仅仅是江宁县的百姓,购买商品,上元县,乃至于其余几个京畿县,都有人来购买商品了。

  苏天成没有闲着,他按照原来的计龗划,采取了下一步的措施了,送礼。

  南京六部、都察院、京营、应天府、上元县,其余的京畿县,所有的官吏,都收到了礼品,这是江宁县的产品,主要是十五家商铺的产品,同时,县衙的官吏,开始大范围的向熟人推介这些产品。

  官田整修已经结束了,只是修建的几个水池和堰塘,还没有彻底结束,农民拿到了银子,也加入到了购买大军里面了,马上就是春节了,谁不想自家好好过年啊。

  户房对用工情况,也要做出来统计,这是知县大人专门吩咐的,令户房的吏员和参与统计的衙役想不到的是,好多参与整修官田水渠的农民,直接进入了作坊做工了,这也是因为,商铺的老板,发现这些是好龗的劳动力,自身也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作坊。

  江宁县的商铺和作坊,短时间之内,竟然招募了六千多人,如果不是春节临近,招募的人,恐怕更多,有些农民,急着回家去过年,暂时没有到作坊去。

  随之到县衙来的,是江宁县境内的一些酒楼,他们也得知了风声。

  酒楼的老板到县衙来了,拜见苏天成之后,也提出来捐银子。

  这是苏天成没有想到的。

  流动人口的增加,必然要促进酒楼和客栈的生意,好多的酒楼,生意都非常的红火,他们自然担心了,县衙照顾诸多的商贾,唯独忘记了他们,要是今后有什么变故,这些商贾没有事情,他们岂不是要遭殃了。

  再说了,人活一张脸,看看那些上缴了捐银的商贾,走路的时候,都是昂着头的,酒楼的老板自然是不服气了,凭什么自己就要低着头走路啊。

  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苏天成终于笑了。

  初步的目标达到了,大户、富户的捐银,接近七十万两了,加上盐商的捐银,一共是二百三十万两,完全可以办大事了。

  他将目光对准了市舶提举司。

  既然消费增加了,从各地进入江宁县的货物,必然要增加,最为重要的通道,就是市舶提举司了,从水路来的货物,量是最大的,这样的一笔税收,决不能漏掉了。

  再说了,江宁县得到了如此多的捐银,纸里包不住火,上面知龗道了,肯定是要动心思的,市舶提举司收取的银子多了,上缴给朝廷的银子,自然多起来了,这样的情况下,朝廷不会眼红江宁县的银子,至少不会盘剥过多的银子。

  通过王道直的联系,苏天成与市舶提举司取得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