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七十八章 固执的孙承宗_大明政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离开家乡去从军,古往今来,都没有什么稀奇的,唐朝不知龗道有多少的边塞诗人,写出来了流传千古的诗句,表现出来的,就是军人远离家乡、远离爱人的悲伤,可他们迫于体制的压力,是不敢随意乱说的,只能是默默的承受。

  朝廷官员和军队里面的将军,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谁会关心的。

  明朝初的时候,情况稍微好一些,主要是屯军的出现,他们亦军亦民,大量军户的诞生,不少的军士家属,和军士同在一个地方。

  可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军屯制度遭遇破坏,土地大量兼并,官田的负担过重,军户不堪重负,他们比不上农民,甚至比不上佃户,穷苦潦倒,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军户开始大规模的逃亡,卫所名存实亡。

  到了万历年间,几次大规模的征战,雇佣军人开始出现,这些军人是专职的,他们依靠军饷生活,其中也有屯军。

  崇祯元年以来,朝廷愈来愈困难,拿不出来银子,不能够支付军饷,不少的军士,领不到军饷,生活失去了依靠,哗变的情况,不断出现,逃亡的军士,不计其数,有些军士,甚至直接加入了流寇的队伍里面,依靠着劫掠过日子。

  好男不当兵,军户已经成为贫穷的代名词。

  如此的情况下,在保定府去招募军士,难度还是有些大的。

  好在孙承宗和鹿善继跟在一起,加之江宁营的名气,已经在北直隶传开了,情况稍微好一些,但也不乐观。

  到达高阳县,知县得知是江宁营招募军士。连连摇头,要不是看见孙承宗在这里,估计就直接推辞了,高阳县的军户,逃亡的无数,如今来招募军士。恐怕无人上门的,虽说你江宁营厉害,但军户的待遇,谁不知龗道啊,除非是找到那些流民,他们没有饭吃了,无家可归了,到了军队里面,能够混一口饭吃。不至于饿死。

  苏天成已经和孙承宗、鹿善继商议了,暂时不要说出来江宁营军士的待遇问题,他的解释,若是人家知龗道了这样的待遇,完全冲着银子来,那就麻烦了,这样的人,到了军营里面。不好管教,而且会带坏其他人的。

  就说江宁营招募军士。能够有人主动来的,这样的军士,思想可能单纯一些。当然,任何的事情,都是有着两面性的,有好龗的一方面。不好龗的一方面。

  招募军士,确实是需要宣传的,就说几百年之后,一人当兵,全家光荣。这样的宣传标语,苏天成听到过很多次。

  如今的形势不同了,外有后金的侵袭,内有流寇的骚扰,而且大明的军士,杀良冒功的情况是很普遍的,这些负面的影响,让老百姓对军士和军户,有着很不好龗的看法。再说了,当兵就要打仗,随时有送命的危险,待遇低,生活穷苦,这样的情况下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