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零五章 闫子章的体会_大明政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万成贵算得上是人精了,所有官员的表情,他都注意到了。

  苏酥坊的名气很大,苏酥确实好吃,但如果没有苏天成的帮助,没有那么多造势的宣传,不可能达到目前的局面的,这期间,万成贵还遇龗见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扩大作坊的事情,作坊需要不少的人手,可官府是有着严格限制的,凡是招募到二十人以上的作坊,都是要到官府备案的,官府若不允许,不准这样的作坊存在。

  原因很简单,好多人都到县城的作坊去了,没有人种田了,田赋怎么办,粮食从哪里来,再说了,都到县城了,村镇没有了壮劳力,里正和甲首也无法管理了。

  最为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认识上面的问题。

  万历年间的时候,苏州曾经发生过民变,当时是因为纺织业的高度发展,明初的时候,纺织业大都是官办的,明中叶以后,官办的纺织业逐渐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民间的机户迅速的壮大起来,纺织业是机工聚集的地方,为了规避一些忌讳,当时的发展形势,称之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苏州成为了大明朝闻名的繁华之地。

  后来,征税的官吏,与地方上的地痞无赖结合起来,残酷的盘剥机户和机工,导致了机户和机工起来造反,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可悲的是,朝廷里面的官员,认为这是因为作坊太大了,集中了太多的人,容易引发事端,应该要限制作坊的规模。

  这样的认识,一直都延续下来了。

  南直隶一带,已经有很多的作坊。但这些作坊,若是想着赚钱,想着扩大规模,不得不给当地官吏行贿,争取能够雇佣更多的人,而且还要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得罪了官府,被追究责任了,那就是鸡飞蛋打了。

  苏酥坊的名气出龗去了,购买苏酥的人越来越多,若是不能够扩大生产的规模,只能够是眼睁睁的看着银子离开,所以说,万成贵一咬牙,直接找到了苏天成。存在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他万成贵,不少的商铺,都遇龗见了这样的问题了。

  令万成贵想不到的是,苏天成支持他们的作坊扩大规模,而且态度是斩钉截铁的。

  苏天成还专门开了绿灯,说是商铺的作坊,若是能够照顾到江宁县一些贫困户。适当的在工钱方面考虑一下,县衙会给予更多的照顾。

  苏天成的胆大。也出乎了万成贵的预料,县衙专门给诸多的商贾,发布了文书,意思是一百人以下的作坊,县衙不干涉,但在赋税方面。必须有相应的提高,至于说一百人以上的作坊,必须在县衙备案,县衙派人专门看过之后,才能够做事情的。

  万成贵的作坊里面。伙计早就超过一百人了,他本来以为,达到了这样的规模,肯定是要遭遇到一些刻薄的,想不到什么事情都没有。

  由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