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一十三章 流年不利(1)_大明政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间转眼到了三月,农忙时节,闫子章忙得晕头转向,刚刚到江宁县上任的时候,就开始操心耕地的事情了,按照安排,江宁县要大规模的整修耕读和沟渠,县衙拿出来了三十万两银子,如此的大手笔,他岂能不战战兢兢,生怕出现了差错。

  在忙碌的过程中,慢慢的,江宁县的一些规矩,他也清楚了,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尽量照顾到普通百姓和农户,抑制士绅富户的特权,在两者中间,最大限度的平衡中和一下。比如说着整修沟渠和耕地,就是让农户能够直接得到好处,县衙拿出来的银子,绝大部分都是工钱,除开一些必要的物资采购,其余的都发给了做工的农户。

  至于说免除田赋的事情,闫子章是完全赞同的,在孟津县的时候,他见过农户的窘境,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如果不能够稳定农户,在流寇肆掠的情况下,走投无路的农户,很有可能加入到流寇的队伍里面去。

  对士绅富户和商贾,县衙也不是一刀切,绝非是使用暴力,强行的没收他们的财产,其实对待这些人,县衙是很客气的,江宁县的商贾很多,一年多时间,从以前的两千多户,增加到接近四千户,这些商贾,基本都给县衙缴纳了捐银和赋税,他们心甘情愿,而且还在为捐银的多少暗地里较劲,毕竟缴纳的捐银多一些,享受到的待遇也高一些。

  至于说士绅富户,重点是在粮食上面,县衙免除了田赋,但要求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富户,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卖出来粮食,这些粮食,主要是卖给本县一些经营粮食的商贾,以促进粮食交易的生意。

  盐商缴纳的捐银数量之大,完全出乎了闫子章的预料,每年一百六十万两。加上商贾的捐银,这就是两百万两以上了,县衙有了这么多的收入,哪里还需要操心田赋的事情,完全可以免掉农户的田赋了。

  当然,开支也是很大的,但是这些开支,都是清清楚楚的,而且都是见到了效果的。没有铺张浪费的情况,银子都用到了关键的地方。

  难怪江宁县的情况,越来越好了。

  忙碌中的闫子章,感觉到浑身是劲,在这样的地方做事情,心情是很好龗的,而且,不长时间之后。他就可能是江宁县知县了,如果能够促使发展的步伐更快一些。岂不是有了了不起的政绩。

  蓝桥正形容自己,到了江宁县,仿佛是再一次的鲤鱼跳龙门,江宁县有着太多的读书人,特别是在中兴学社,几乎是集合了大明朝大部分的顶尖学者。和这些人交往的时间长了,蓝桥正感觉到,自己的水平正在迅速提高,眼界也逐渐开阔起来了。

  他与刘宗周、黄道周交谈的时间最多,每次都是谦虚的请教。不断的领悟。

  县衙的事情,不需要他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