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913章 无论怎么讲,十万对三万,优势在我_从李元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秦明入关中,是不是接下来就要盯上他的巴蜀了?

  而方腊后面的话更是让他心头狂跳,但也没有贸然相信:“此等行军机密,不知吴王如何得知?”

  方腊解释道:“燕军纪律严明,讲究军民鱼水情,但凡有害民者,统统严惩不贷,军队不扰民,当地百姓反倒送上米粮,我派出的斥候就以此伪装,从百姓口中探得军队行进。”

  杨天王恍然:“原来如此……高明!高明!”

  方腊再指向舆图:“徐宁的广信军与张清的镇戎军,正在襄阳,如此一来,燕军十支陆战军,只剩下了最后三支。”

  “一名威胜,指挥使为孙立;一名安肃,指挥使为史文恭;一名宁化军,指挥使为栾廷玉。”

  “这三军主要镇守之地,就是汴京与洛阳,甚至还有南下制江淮之意……”

  杨天王眯起眼睛:“如此说来,此次北上,吴王最多遭遇的,也就是这三万军队?”

  方腊颔首:“不错,这也是本王认为的取胜关键,燕军唯一弱点,是过于相信精兵策略!”

  “单单是燕云一地,都能养出十万大军,结果以中原沃土,燕军才养着十多万军队,这显然太少了。”

  “赵宋冗兵,百万大军,不堪一击,唯一精锐的西军又向燕军投降,这显然让燕王认为,数目太多的军队无用,只要有精兵强将就好,却是过犹不及了……”

  开国皇帝往往会鉴于前朝之祸,改变一些前朝的弊端。

  比如隋朝,杨坚独宠独孤伽罗,是吸取了北周宣帝,五位皇后并立的昏庸教训。

  比如唐朝,李世民虚心纳谏,是有鉴于杨广刚愎自用,不听良言,最终身灭国亡。

  至于宋朝就更不必说了,晚唐五代子弑父、臣弑君的武人之乱,确实给世人带来了巨大的恐惧,才有偃武修文的国策。

  亡国的前车之鉴,总是令人警醒,新朝君主吸取教训后,有的成为了明君圣主,有的则难免矫枉过正。

  在方腊看来,燕王吸取宋朝冗兵的弊端,就有些矫枉过正。

  宋廷是兵士太多,百万之数,能作战的精锐不足十之一二,那些无用的匪兵侵吞了大量的赋税,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燕廷则是兵士太少,十万精兵,哪怕算上十多万辅兵,相对于目前所掌控的人口来说,也实在偏少,确实让民生的负担大大减轻,可在关键的战役里,也会显得捉襟见肘。

  杨天王能成就这番功业,自然也不是没有见识,对此大为赞同:“燕军只十万精锐,又要防辽国,又要收关中,还要南下荆襄,甚至还要压制江淮,这是真的以为自己所向披靡,天下无敌了!”

  方腊眼中露出火热之色:“燕军久胜,确实有这个底气,但本王也要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胜败乃兵家常事,天底下没有百战百胜的军队!”

  反正不是自己亲自上,杨天王乐得这位冲锋陷阵,举起酒杯,真心恭祝道:“无论怎么讲,十万对三万,优势在你,本王期待吴军凯旋!干!!”

  方腊举起酒杯,哈哈一笑,痛饮而尽:“承君吉言!干!!”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