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97章 瞒天过海 (二十六)_工业之动力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虽然不是造船的,单单这两条驳船5000万顶天了吧。”

  中建三局的现场代表孙钢,在国内有过火电厂的丰富施工经验,很惊讶移动电站的低廉成本。

  欧立点了点头。

  “同样的装机容量,燃蒸联合循环发电站的成本才是火电厂的一半,更别说这东西还能到处移动转移部署,这技术可真不是一般的先进,怕是世界一流了,李工,你说这电站啥时候国内能普及啊。”

  “虽然污染比燃煤少多了,但天然气的采购成本比燃煤高不少,目前国内能用得起的城市也就是港岛了。”

  “当然,技术肯定是全世界顶尖的,集团法务部查过专利,工业化实用性的天然气发电船,我们是全球第一家。”

  李红卫很自豪的说道。

  别说在九十年代,就算新世纪的一零年代,类的发电船也是国际造船业中的尖端项目。

  发电船的正式工业论证,要在新世纪之后由意大利船级社牵头,联合了全球排名前五的船级社,花费了数百万美元大半年的调研,最终得出了技术和利润双方面可行的结论,之后,发电船才逐渐进入国际工业界的视野。

  远嘉目前搞这玩意,国内也好国际也罢,压根就没有达成批量化工业生产的先驱可以借鉴,只能自己摸索着来。

  中建三局在钢结构上有着国内第一的施工水准,也有火电站的施工资质,黄埔船厂在万吨级别以上的货轮中也有着丰富的建造经验,然后,这两个完全不搭调的队伍被远嘉整合到一起,负责港岛移动电站的项目建设。

  项目的核心设备之一,天然气低温储存系统,也就是那个焊接难度几乎要上了天的大罐子,还是远嘉从东洋搞回来的旧货。

  这年头,韩国造船业在领域还是默默无名,在亚洲能拿出手的造船企业,还是日本的三井和三菱,得益于岛国贫瘠的资源现状,在六十年代末期,日本就已经完成了船舶的国产化,七十年代初,一大批日本本土建造的船下水服役,为日本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着至关重要的能源输入。

  严格的说,发电船整条产业链的基础技术目前已经成熟,不过由于这条产业链过于特殊的缘故,等闲企业都没能力发起可以影响整条产业链的研发。

  这条产业链上游是高难度的深海勘探与开采,十亿八亿美元扔进去也就是几口井的事儿,产业链的中游同样是高难度的特种船舶建造,一条船至少也得半亿美元的预算,产业链下游是难度更高的透平类发电设备,光一个全新发电型号的研发,丢进去两三亿美元都不保证能成。

  能在这三个领域拥有研发新技术实力的企业,无一不是各自国家的基干企业,更重要的是由于天然气应用过程中的高危性,专业而敏感的电子探测设备,电子自动化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