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八十一章 休息一下?_华夏海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钱来此只是传个消息,上海丝商们想和徐先生谈一些事情。不知徐先生是否可以赏个脸?”彭海丰看着两要暴走的徐杰带有一丝歉意的说道。要说清末上海的丝商,大多出自与南浔。该地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十分适合桑蚕养殖,早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是重要的丝绸产地,几百年来长盛不衰。尤其是到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大量的丝商为了躲避战火,纷纷依据上海,而当时的上海又是远东第一大商港。于是这些精明的商人们立即走上了出口丝绸的道路。出口丝绸获得的巨额收益让这些南浔丝商的资产迅速增长,在历史上就出过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说法。这是如何分类的呢?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所谓的象是指家产在一百万两以上的大商家。一百万两到五十万两的称为牛,二十万两到五十万两的称为狗。虽说这只是民间的说法,但是也并非没有依据,这些丝商在当时的上海,甚至在整个清国南方的经济生活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要说彭老大为首的南洋华人如何和这些丝商打上交道的,还要从当年华人资本大举进入清国说起。大量的华人资本进入上海,两广和台湾后,首先投资的行业就是轻工业,而缫丝业又是重中之重。这就与上海本地的丝绸商产生了正面竞争。南洋华人工厂有上海道,淮系罩着,自然在官府方面没啥办法,于是,南浔的丝商便利用手中的原料渠道以及市场人脉与南洋华人展开竞争,而南洋华人虽说是外来户,但是有句话怎么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效率上来讲,你手工缫丝水平再高能比得上机械吗?而且你还没发控制全部的原料渠道,人家南洋的华人可是从生产运输到销售都是一条龙的内部循环体系,成本要低的多,同样一船丝,你南浔的商人卖给上海的洋行,和南洋华人直接把生丝投放到欧洲的最终市场上这利润能比吗?南浔丝商只是掌握了原料和生产这两个环节,而南洋华人则是从原料一直到最终市场,整个体系。况且双方的技术水平还有明显代差,资本方面,南洋的华人更加雄厚,对对外贸易更加熟悉,这整体一比,南洋华人自然占据着优势。后来呢,一件事情的发生促成了双方最终的妥协,那就是当年南洋购买战舰的事,广大南浔丝商为了讨好刘坤一是出了不少钱的,而后来爆发对日本的经济战后,在刘坤一的授意下丝商们自然要有些动作,而在徐杰的安排下,南洋华人也开始加入对日本的经济战,这样一来,双方有了共同目标,而且有了合作的基础。于是两方面开始从对抗转为合作,具体而言就是丝商们负责清国国内的事情,例如原料和工人。南洋华商负责生产运输和销售。两股大势力的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